尽管日前美联储发布6月议息决议维持利率不变,但种种迹象表明,全球央行“降息潮”正在加速开启。
全球央行降息周期拉开序幕
今年上半年,西方国家降息趋势愈发明显,降息国家规模不断扩大。3 月,瑞士在发达国家中率先降息,瑞典随后跟进。6 月,G7 俱乐部的加拿大宣布降息。6 月 6 日,欧洲中央银行下调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 25 个 BP。6 月 12 日起,欧元区主要再融资利率、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降至 4.25%、4.5%和 3.75%。据悉,这是欧洲央行自 2019 年以来首次降息,被多家研究机构视为全球主要央行降息周期的开端。
6 月 12 日,美国公布最新通胀数据,5 月 CPI 同比上涨 3.3%,创 3 年来最低增速,低于市场预期,使美国今年降息概率大增。市场普遍预计,美联储最快或于今年 9 月降息,按美联储官员预计,2025 年可能会降息 5 次。
为何降息?
在最新的欧洲央行声明中,其上调了 2024 年和 2025 年的通胀预测,2024 年预计为 2.5%,2025 年为 2.2%,2026 年为 1.9%,3 月份声明的预期分别是 2.3%、2.0%、1.9%。同时,欧洲央行上调 2024 年 GDP 增速预期至 0.9%,较 3 月高 0.3 个百分点。
业内机构预测,通胀水平居高,欧洲央行降息或基于稳增长和防风险考虑。但也有人认为,本次降息更多是兑现前期降息指引,而非依当前经济与通胀形势决策。
对国内利率有何影响?
近几年,我国货币政策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错位。当美联储加息时,我国一直处于降息周期。2022 年至 2023 年,我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持续下调,1 年期累计降 35 个基点,5 年期以上累计降 45 个基点。LPR 虽是贷款利率,但对银行而言,为保障息差空间与利润,贷款利率大幅下降后,存款利率也需相应调整。
因此,自 2022 年 9 月起,国有大行和股份制中小银行陆续降低存款利率。对于普通民众,LPR 利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影响便是存款利率大幅降低,创下历史新低。 当下,随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步入降息周期,这表明我国降息的外部压力减小,降息空间进一步扩大。业内分析,当前本就处于低位的利率,未来可能会更低。
与此同时,过去两年,当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处于加息周期时,我国持续降息带来了较大的人民币贬值压力。为避免该压力进一步扩大,我国降息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。然而,随着美国如今开始进入降息周期,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,在此背景下,我国降息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宽。
从中国经济自身来讲,一方面,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,需要更低的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。除了宏观经济的需求外,更现实的压力在于房地产,需要利率维持在低位。
今年年初,我国央行有关负责人回应金融热点问题时称,2024 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外溢性压力减小,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收敛,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自主性,拓展操作空间。
分析机构指出,从国内看,今年 4 月经济恢复放缓,采取货币政策刺激需求、推动物价温和上升必要显著。鉴于当前通胀水平低,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略宽松基调,促进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恢复,稳固经济运行,今年后续降准和降息政策仍有调整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