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口,关乎未来。近日“2024 年我国出生人口或迎小阳春”的消息,使人口问题再成热点。要清楚,2016 年起,全国出生人口连续 7 年下降,从 1883 万降至 902 万。今年为何会出现“小幅反弹”?
No.01
事实上,早在年初,我们就曾预测今年出生人口大概率呈“修复”走势。历经几年口罩因素的影响,今年作为生育补偿性恢复之年,有望承接此前被抑制的部分婚育需求。
事实上,去年结婚人数出现阶段性止跌反弹,有所回升,生育人数大概率随之上行。 数据显示,2023 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 768.0 万对,增加 84.5 万对,系近十年来首次回升。
然而,和报复性消费一样,口罩因素对婚育的补偿效应难持久,终受基本面制约,时间已证。今年以来,全国结婚人数再降,2024 年一季度办理结婚登记同比减 17.8 万对。不过,2024 年有龙年这一利于生育的特殊因素。龙在中国象征特殊,国人自古以“龙的传人”自居,家长望子成龙。受儒家文化影响,龙年多为生育大年,此效应不止在内地,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聚居地亦如此。上一个龙年是 2012 年,当年人口出生率达 14.57‰,出生人口 1973 万,为世纪以来最高,超二孩、三孩放开年份。但龙年因素周期性强,和补偿性生育皆为短期影响,仅致一两年生育波动。真正影响生育的,短期是育龄妇女人数和结婚人数,中长期看结婚生育意愿和养育压力。所以,基本面走势不变,生育阶段性上行非人口形势触底反弹,更非长期走势反转。
No.2
谁是全国“最敢生”的地方?如今,越来越多人知晓人口非负担而是资源,既是生产力也是消费力,对全局影响极大。因人口格局、生育政策和婚育文化不同,我国各省生育格局差异显著。近日,各省陆续发布 2023 年统计公报,披露最新常住人口及出生率数据。
从出生人口来看,广东、河南、山东、四川、贵州位居全国前五,其中广东是唯一破百万的省份,且连续 6 年全国第一。以占全国 8.9%的常住人口,贡献了 11%的出生人口,堪称“最敢生”省份。相比之下,同为人口大省的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四川,出生人口分别为 69.5 万、61 万、41 万、53 万。广东出生人口超江浙沪“包邮区”总和,要知道,长三角“包邮区”总人口 1.76 亿,是广东的 1.4 倍,但出生人口合计不到 90 万。
从出生率看,西藏、贵州、宁夏居全国前三,超 10‰,黑龙江、吉林、上海等地不足 4‰,低于日韩。整体上,西部出生率高于东部,内陆高于沿海,欠发达高于发达。但西部省份因人口基数有限,难以对冲东部沿海负增长,广东是东部沿海唯一例外,出生率 8.12‰,是上海两倍多。广东“最敢生”,核心原因是潮汕宗族文化传统和外来年轻人口涌入,这种格局已多年,或长期存在。
No.3
人口大盘见顶,影响极大。一国人口增长,一方面靠自然增长(出生人口 - 死亡人口),另一方面靠国际移民(并非每个国家都放开)。一地人口增长,一则靠自然增长,二则靠机械增长(人口流入流出变动)。过去,几乎所有省份靠自然增长保持人口正增长,如今出生率下行,多地自然人口负增长,只剩“抢人”一途。换句话说,人口大盘见顶,人口竞争成“零和博弈”,即你增我减、你进我退,有地方增长就有地方减少。过去一年,哪些地方人口还在增长?
据统计,内地 31 个省份中,仅 11 省常住人口正增长,分别是浙江、广东、海南、上海、江苏、新疆、贵州、北京、天津、宁夏和西藏,增量共 160.25 万人,浙江、广东占 99 万。虽都增长,但路径不同,有靠自然增长,有靠人口流入,少数两者皆有。 西部的贵州、宁夏、新疆、西藏等,多因自然增长,出生率高,虽有人口外流仍能正增长。东部沿海的浙江、江苏、北京、上海等,主要靠外来人口,受“少子化+老龄化”限制,靠经济产业虹吸中西部劳动力。广东两者兼具,是生育和流入大省,外来人口来自多省。
在人口新格局下,各地抢人大战更激烈,劳动力、年轻人等都在争抢之列。多数地市取消落户限制,超大特大城市买房、租房落户常见。抢人重要,留人更关键,留得住才是自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