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专业能⼒ 选对产品
又一颗百亿骗局大雷,爆了!
发布时间:2024-08-13 浏览数:917

“泛茶”爆雷,震惊业界。泛茶控股(广州)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9 月成立,法定代表人为郑朝根,注册资本 1000 万人民币。郑董事长曾宣称“泛茶的初心是做中国的奢侈品茶,而非用于炒作,未来要做中国特色奢侈品集团”,如今看来,纯属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。

 

“泛茶”玩法简单,高价出货,高溢价回收,典型庞氏骗局,纯属击鼓传花。折腾两年,开设几百家门店,“营业额”达几百亿规模,而后爆雷。众多“经销商”“消费者”手持高价茶或提货单找公司兑付无果。照例,“受害人”向政府讨说法,引发“大新闻”。“泛茶”的“局”里,哪有无辜的“茶商”、“消费者”,都是明知是“局”还主动往里跳的赌徒。

 

 


“泛茶”卖的不是茶,而是赌局

 

任何正经茶商、茶友都不会参与。因为“泛茶”的庞氏玩法太极端,纯粹“金融局”,违背茶市常理。媒体报道,网传产品“2021 屹起”报价 610000 元/提,折合 244 元/克,两克茶抵一克黄金。懂茶的避之不及,喝茶的更不买。

的确,茶叶市场时常有“天价龙井”“天价普洱”“天价碧螺春”的戏码出现。然而,这些“天价茶”大多只是新茶上市时造势的噱头,并非正常流通商品。其产量稀缺,有价无市,想买难买。“泛茶”那种以“提”计的通货,即便为“限量款”“年份茶”,也难达此价。

 



“泛茶”开出的回购溢价高得离谱,明显违背常识。普洱茶虽有时间增值属性,这是其卖点。2008 年,普洱茶龙头企业大益茶厂率先搞回购,众多茶企纷纷效仿。主流回购年化收益率为 5%,炒普洱茶最热时也仅 15%。“泛茶”品牌创立初期,回购价月利率达 15%,规模做大后降低至月利率 10%左右,年化收益超 100%,远超正常水准。

 

甚至按月计算升值这一方式本身就极为荒唐。普洱茶陈化是缓慢进程,一两年未必有显著变化。其消费群体有限,消费量不大,存量稀缺性变化缓慢。总之,不存在按月增值的道理。

 

实际上,“泛茶”将游戏规则制定得如此离谱,乃是故意为之。一方面,“高举高打”才有暴利可图;另一方面,是人为设置门槛把懂茶的劝退。试想,“泛茶”店里若时常来两个老茶客,边品茶边挑刺,指责定价过高、回购价太虚,这“局”还怎么进行?赌徒入局,不怕赌场耍诈,就怕当众被拆穿。身旁总有人说“这茶不行”“这生意不正常”,也会让人不好意思出手。故而,“泛茶”的局要做成,得先筛选客户,把真正懂茶、喝茶的消费者筛掉,方能吸引并留住投机客。

 

精准筛选客户,是庞氏骗局以及所有商业骗局的基本操作。泛茶”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——在专业茶商和茶友的圈子里,几乎听不到这个销售额达几百亿的“高端品牌”。最多就是隐隐约约传来些“有人炒作高价茶”的消息,也没人在意。老茶友都有固定的供应商,对新入行的“高价茶”没兴趣。哪怕“泛茶”就开在自家常去的茶叶店旁边,也是互不来往。

 

 

 

 

“金融茶”的庞氏骗局,谁都不无辜

正因卖的并非茶,所以“泛茶”给经销商立下的规矩也十分荒唐。泛茶规定经销商至少要有 10%的“消费量”。这指的是什么呢?就是经销商不能只囤货与卖货,而是要拿出 10%的货给人品尝,举办鉴赏会、推广会之类的活动。

 

这是一条反常又滑稽的规定。常逛茶市的朋友都清楚,茶友“蹭茶”是茶叶营销的基本操作。店家没有不欢迎茶友“白嫖”的,先尝后买理所当然,尝了不买也没什么。线上购买也是如此,消费者能向店家要茶样,即便你不要,人家也会主动送。因此,不管线上线下,正常的茶叶经销商都是茶叶消费的大户,哪需要上级经销商设定“消费量指标”?

 

然而,泛茶不得不这么做。若没有“消费量”的限制,自家的“经销商”就会变成囤货的对手,而非销售的下家。“经销商”们这个月进货,下个月找“泛茶”公司回购变现,轻松又无损耗。如此一来,庞氏骗局的传导链就会断裂,“局”也就做不成了。所以,“泛茶”必须迫使“经销商”去消费、推广。因为他们深知自家的“经销商”并非正经卖茶叶的。在“泛茶”的局中,上下游之间并非讨价还价的正常博弈,而是各自心怀叵测的精心算计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那些购买茶叶的终端“消费者”,对于这个“局”的金融投机本质也是心里有数的。“泛茶”的几百家门店,并非开在偏僻角落,很多都位于各地的繁华地段甚至茶市之中。比价容易,产品的品鉴对比也并非难事。多品尝、多询问价格,就能明白。实在懒得走动,在网上查询价格也不困难。况且“泛茶”主打“高端奢侈品”的招牌,定价相比同行多出一两个零。几万几十万的奢侈品消费,怎能不多留几个心眼?

“泛茶”做的是公开的局,入局的也并非“傻白甜”。“泛茶”的终端客户,并非真正的茶叶消费者。他们并非冲着茶叶而来,买茶也不是为了饮用,只是心存侥幸的投机者。所以,“泛茶”后来甚至连茶都不愿做了,“卖茶”变成了一手交钱一手交提单的虚拟买卖。完完全全的“金融化”,成为了广州市监部门多次公开警示的“金融茶”。

 

如今那些拿着“提单”的“经销商”“消费者”哭天抢地告状喊冤,值得同情吗?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为贪婪短视埋单,说“活该”不过分。这不是“受害者”羞辱,他们是庞氏骗局传导链的一环。没有他们,成不了局。他们只是倒霉地成了最后一棒,否则会把“金融茶”传下去。他们“受害者”身份是客观结果,主动入局害人是主观动机。所以,这些法律上的受害者,在伦理上很大程度是有主观恶意的加害者,不值得同情。

 

“金融茶”的庞氏骗局中,没有谁是无辜的。

 

 

“万物可金融”的标本兼治

当然,说他们活该,并非意味着对这种“金融局”置之不理。其中的教训需总结和吸取。“金融茶”看似新奇,实则陈旧。这些年,市面上的庞氏骗局层出不穷。从 P2P 到虚拟币,再到各式各样的“传销”,呈现“万物可金融”的乱象。

 


 


庞氏骗局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,但是动辄上百亿的频繁爆雷,在全世界是少有的。很多正常的金融产品“南橘北枳”,比如P2P、区块链在金融发达国家平稳运作多年,却在这边迅速蜕化成了庞氏骗局。

造成“万物可金融”的原因,并非老生常谈的“过度金融”,恰恰相反,这是金融产业发展不足产生的副作用。贫瘠的土地更易生野草。长期以来,我国金融产业严重落后于实体经济,优质金融产品供给匮乏。大众可选的正规投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稀少,老百姓的资产性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完全不匹配。于是,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“野生金融”肆意生长。

 

这些疯长的“野生金融”制造众多“受害者”,政府为息事宁人“顺应民意”干预、兜底。“政府管”“政府出手”的兜底预期,助长投机氛围——赢则暴富,输则指望政府“拉一把”。结果,政府越管,爆雷越多,恶性循环。

 

抑制“野生金融”,“强监管”不行。“万物可金融”,防不胜防,今天打击“金融茶”,明天或冒出“金融咖啡”。所以,抑制“泛茶”类野生金融泛滥,要转变思路、标本兼治。治标是政府不为“受害者”兜底,他们主动入局就要有血本无归的准备。治本靠大力发展金融业,畅通投资渠道、丰富金融产品,庞氏骗局就难得逞。

服务热线:

0371-86062100

地址:郑东新区建业总部港C座1004室
邮箱:fubenzheng@baifujiaban.com

Copyright © 2021-2027 郑州佰富家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豫ICP备2023026980号  豫ICP备2023026980号